蔡瀾的人生智慧
蔡瀾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但佢經常表明「我唔係才子、唔係食神,只係希望自己做個好人」。在倪匡過世後,蔡瀾更顯得獨樹一幟。不過,年過80歲嘅佢已淡薄名利,只希望每日同朋友相聚、享受人生。
曾經在第32屆香港書展嘅時候,面對某名中國記者關於「躺平文化」嘅問題,佢直接話:「其實本來就應該係噉樣啦」,得到好多年輕人嘅讚揚,同時亦都反映出佢對人生同生活嘅態度。
蔡瀾出生於新加坡,祖籍潮州,成長於香港,多才多藝的他曾擔任電影製片人、作家,並主持多個飲食節目。作為香港著名美食評論家,他廣交朋友,人脈廣闊。
蔡瀾的父親蔡文玄早年從潮安縣的照門蔡村移居至南洋,是一位詩人,後來在邵氏片場的一個分行擔任幹事。而蔡瀾的母親洪芳娉則是小學校長。蔡瀾在家中排行第三,他的長兄是蔡丹,姐姐蔡亮則是新加坡南洋女中的校長。此外,他的弟弟蔡萱是一位退休的高級電視監製。在他們小時候,一家人住在一家戲院樓上。
受父親的影響,蔡瀾熱愛閱讀,14歲時已在《南洋商報》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起初他曾希望到法國學習畫藝,但在18歲時他決定前往日本留學。他進入了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攻讀電影科編導系,同時還在邵氏電影公司工作,擔任駐日本經理和翻譯等職務。
1963年移居香港,受到邵逸夫的器重,擔任邵氏公司的製作經理和電影監製,工作了二十年。後來,鄒文懷成立了嘉禾電影公司,邀請蔡瀾擔任電影製作部副總裁,參與多部電影的製作。在嘉禾時期,蔡瀾監製了一系列成龍主演的電影,並且在這個職位上又工作了二十年。
多年合作的成龍曾稱讚蔡瀾是「所有人的朋友」。知己倪匡也評價說,蔡瀾是一個從來不會被人背地裡說壞話的人。
儘管如此,蔡瀾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某個階段謙卑地退下舞臺,不應該一直佔據著這個位置、等到被人踢下來為止。「在某個階段,我們應該停止並尋找其他事物去做。」他這樣說過。
此外,他發現電影是一個集體工作的形式,很少有個人能夠脫穎而出的例子,這讓蔡瀾漸漸感到無趣,於是他拿起筆桿子開始寫稿。
蔡瀾四十歲時,獲邀在《東方早報》副刊《龍門陣》撰寫文章。在獲得一定讀者基礎後,老友倪匡推薦他給金庸先生。從此,蔡瀾在金庸的《明報》副刊開設了一個名為「草草不工」的長期專欄。蔡瀾自謙地形容自己潦草和馬虎,但實際上他對於寫作非常嚴謹,這也是他從小時候父親的教誨。
在寫作了三十多年後,蔡瀾出版了超過200本書籍,並與李碧華、亦舒並列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的三大重要作家。
蔡瀾還帶著金庸等好友周遊世界,不僅擔任導遊、餐廳指南,還全程安排旅程。作為多年的電影製片人,他顯然具備全面統籌的能力。
蔡瀾是偶然進入美食評論的領域。當他帶著新加坡的父親去香港飲茶,無法找到座位,還被侍者奚落。回到家後,他將這次用餐的經歷寫成了專欄文章。從此,他不可遏制地開始對美食產生興趣,並正式參與美食界,這也成為人們熟知他的最重要特點。
但蔡瀾表示:「我只是到世界各地旅行,品嘗各國美食,自然培養出了一定的審美品味。」作為《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總顧問,他對於中國八大菜系持中立態度:「每個菜系都有其獨特之處,無法評論出一個最好」。
然後他解釋道:「因為中國人很執著,你不能隨便批評,否則會招來攻擊。例如我曾經在新加坡說新加坡的食物不好吃,結果遭到一片指責。」
對於婚姻,蔡瀾認為關鍵在於忍耐,他坦言「女人年紀大之後很恐怖的」,不可避免地會嘮叨。而且,他不贊同婚後存在需要互相管束「為何要如此束縛呢?若能忍受,就忍受下去;若無法忍受,就分道揚鑣。」
對於死亡,蔡瀾曾言,他並無宗教信仰,若有選擇的機會,他會選擇安樂死。「我們無法選擇生存,但應該能夠選擇死亡。當人生的所有樂趣均已消逝,再無進步的可能性時,達到了停滯不前的狀態,就該從容告別舞台。」
蔡瀾人生智慧,莫過於他這翻說話:「人生嘅意義係點呀?食得開心啲,訓得足夠,多啲玩樂,唔羨慕別人,唔受人限制,多啲累積人生經驗,死咗無遺憾,就係最大嘅意義,一啲都唔複雜。」與此同時佢亦相信:「偶爾嘅放縱係好嘅事。但係要放縱之前,要學識收拾。唔識收拾嘅就冇資格去放縱。唔識收拾嘅放縱,係憑着本能嘅衝動。識收拾嘅放縱,就係即興發揮。」
2014年靜坐集會,在銅鑼灣遇見他,有路人指示他靜坐往這方向,當時他絲毫不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