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嘅一場土地拍賣開始講,由施懷雅家族(Swire)領導嘅太古洋行成功喺香港鰂魚涌投得一塊臨海嘅地皮興建一座糖廠,太古糖廠最終喺1884年正式開工,呢座被稱為「蘇彝士運河東邊最大嘅糖廠」唔單止佔地廣闊,每週生產量高達七百噸,仲僱用咗超過三千名員工,直接帶動咗港島東區嘅人口同經濟。
糖廠於1884年正式開業,員工達3000人。當時柏架山上有英資太古洋行的宿舍。
為方便員工來回鰂魚涌同柏架山,太古特意於1892年建造咗一個吊車系統,除咗接職員,非繁忙時段,吊車仲會接載遊客同居民。
柏架山吊車起點喺祐民街,終點就係山上嘅大風坳。柏架山吊車全長超過一英里,由蒸汽機推動,亦只有兩個開放式嘅車廂,整個系統兩邊行駛,每個車廂最多容納6人。
吊車服務時間由早上六點至午夜,不過由於糖廠同船埠經常加班,所以即使運作至午夜,仍然有人偶爾趕唔切末班車,只好徒步或者坐轎上山返屋企。
吊車起點係掛𧙗民街一帶,依家係海底隧道巴士116線嘅總站,亦係唯一條用緊呢個巴士站嘅路線,附近發展成咗住宅區,包括有名嘅怪獸大廈建築群、康蕙花園同埋柏惠苑等。
至於終站大風坳,其實係喺香港島東部大潭以北、鰂魚涌以南嘅山坳,位置就喺畢拿山同柏架山之間。二戰前有個叫做「太古療養院」(Tai Koo Sanitorium)。
清朝畫家吳有如曾經嚟過呢度,仲將柏架山吊車畫喺佢嘅畫冊入面,叫做《銅鑼飛棧》(吳有如誤會咗鰂魚涌係銅鑼灣),仲記錄咗一個吊車墜落嘅意外,幸好只有一個人受傷。翻譯成廣東話嘅話,佢當時係咁寫:
「香港銅鑼灣山峰高高聳立,高入雲霄,添多上嚟嘅人成日經歷著辛苦嘅攀登,竟然有太古糖局建咗屋喺山頂上面……佢地製咗一個桶,可以容納五至六個人。坐喺上面就好似升上天空咁,下面仲似火炬燃燒嘅銅鑼灣一樣。一敲就出去,上下自如,唔使花太多力氣,人都要讚嘆佢嘅巧妙。有一日有六個西人坐喺呢個桶入面,慢慢升上去,當佢哋到達半空,繩索突然斷裂,六個人就像飛鳥一樣墜落,其中一個受傷,其他五個幸好都無事。」
柏架山吊車喺1892年興建,因為使用率低而停用,而喺1932年完全停運,只有短短嘅40年歷史。
當英資企業怡和和太古在香港競爭時,太古對香港前途的樂觀態度給了人們深刻的啟示。儘管怡和在1983年考慮遷出香港,太古卻選擇留在這裡,並一直持續經營至今。
香港的滄桑歷史如同柏架山上的吊車一樣,既有輝煌的過去,也有無奈的拆除。這些遺址彷彿是時光的見證,記錄了太古公司在遠東的興衰,也見證了香港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