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香港故事囉 😎
說好香港故事囉 😎
成為年費訂戶,即送《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電子書!
0:00
-11:05

成為年費訂戶,即送《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電子書!

這是香港孩子的世界,也是世界的香港孩子。

為答謝讀者支持,即日起至 2025 年 1 月 2 日,只要成為年費訂戶,即送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電子書!

温提:本限時優惠名額限送 50 本,先到先得,手快有手慢冇 🎉 🥳


今次介紹一本新書《異鄉港孩》,全名為「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近年來,香港人移居海外的人數明顯增加,統計數據清楚顯示,許多人連同下一代子女一同前往陌生的國度。

這本書採訪了30個異鄉家庭,深入了解他們在不同國家所面臨的各種挑戰,特別是子女的適應問題,各自所採取的應對策略,更重要是各異鄉家庭對「香港身份」的看法和如何跟下一代溝通。

今次我們選擇了幾位受訪者的觀點來介紹,其中包括出版《異鄉港孩》一書的《希望學》社長吳凱霖、曾任職傳媒、工會和政黨的曾國豐、YouTuber 喂爸、漫畫家兼媒體藝術家黃照達、趙崇基導演和林森導演。

如對《異鄉港孩》容感興趣,除了可以直接購買書籍之外,也可考慮通過年費訂閱我們的 Podcast,我們將贈送《異鄉港孩》電子版予年費訂閱或續訂的朋友。

我是香港人嗎?

書中的異鄉家庭,儘管面對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和挑戰,然而在努力適應生活的過程中,卻有著一個共通的反思。

當身處世界各地異鄉港人以極大的努力,應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的同時,不禁會反問自己:我究竟還是一名香港人嗎?我的下一代又將以何種身分活下去?他們將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作為父母,有責任和需要年幼的下一代介紹香港人這個身份嗎?若認為需要,又該如何與他們溝通呢?又或者是否應該乾脆讓他們成為一名「異鄉人」?

當然,這問題並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正如每個人的生活本身,只有自己最能為自己的身份下定義。作為父母,也有責任在早期為子女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以及提供一個體驗香港語言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的機會,讓他們長大後自行作出選擇。

對眾多異鄉家庭來說,若要找到最適合自己情況的方法,參考《異鄉港孩》其他受訪者經驗並加以反思,也許是個不錯的方案。

「我絕對是香港人!」

《希望學》社長吳凱霖在台灣的生活中,從未想過會有身份認同的危機,對於「香港人」這個身份感到理所當然。他的成長經歷更讓他對「香港人」這個身份感到自豪。

曾國豐一家在英國的生活,他表示不希望與香港脫節,因此在開設咖啡店後,利用這個空間聯繫香港人,向當地人介紹香港。他們舉辦放映會,與香港中樂團合辦二胡演奏會;還舉辦了香港街頭小食市集,甚至吸引到 BBC 來採訪!

喂爸就認為,港人融入西方社會,必須知曉自己的根源。這不僅是對身份的追尋,也是告訴他人自己是誰的必要。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個人特質至關重要。當你對自己的出生地或根源有更多了解時,能在多元環境中展現個人獨特性。

居英的黃照達認為,沒有什麼讓他認為自己是英國人的原因,只是換了在英國居住,甚至暫時未獲英國籍,因此對於香港人這個身份,他覺得理所當然。

要主動向下一代分享香港故事!

《希望學》吳凱霖認為,近年來看到熟悉的社會變得陌生,是非黑白和普世價值突然改變,我和大家一樣,成為這個時代看不過眼的家長。唯有以自己的方式延續重要的事情。在台灣出版了《童心看世界》系列,教小朋友認識民主、自由和公義這些普世價值。還寫了新繪本《我是何許人?》,書中討論的正是移民下一代的身份認同。希望您的孩子閱讀後會有共鳴。

曾國豐認為,燭光晚會是他的政治啟蒙。每年我們全家風雨不改參加,兩個兒子現在還記得,我們年年『無論雨怎樣打』都要去,但小女兒卻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希望能為下一代保留更多回憶。

喂爸則認為,要傳承香港人的身份,不如用人情或故事,例如孩子們想念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就與他們談談老人的故事,其中涉及與香港歷史和文化相關的細節。或者如果弟弟喜歡電車和天星小輪,就給他們看照片,讓他們記住香港的交通工具,用興趣連結他們對香港的感情。當子女漸漸長大,開始探索自己的身份時,就會更多地告訴他們,他們來自何方。

黃照達認為,傳承香港身份很重要,但在他們這個年齡很難談論身份這件事,尤其他們已經不在那個環境裡,例如女兒可能連尖沙咀都沒有概念。或者等他們再大一點,例如拿英國護照時,或有一個時機讓他們對身份產生興趣。是否想找回自己的根,即我們從何處來?

他們習慣每天晚上一起聊天和祈禱,偶爾會談談香港當天發生的事情,然後會更深入地討論。「當然不是說香港有什麼不好,或者比較英國和香港哪個更好,我們不想這樣比較,而是讓他們明白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珍惜的。」

不用刻意灌輸!

當然有些異鄉家庭,也有另一種與別不同的意見。

例如趙崇基導演深信自己曾是香港人,並且引以為傲,對香港情有獨鍾,深受啟發。但卻認為,不必時時強調自己的身份?「若我們不能接納那些移居西方國家的華人,不斷強調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倘若香港人移民他方,仍不斷自稱香港人,這究竟有何區別呢?至於孩子們的未來,他們想留在加拿大或遠赴他方、追求夢想,都由他們自己決定吧!」

林森導演也表示,他並未刻意向孩子們灌輸他們的香港根源。當然孩子們知道自己來自香港,但他沒有刻意強調。他們對身份認同沒有很執著,不會刻意參加香港人社交圈子。他更關心的是子女是否能流利使用廣東話或中文,因為英文能力有限,語言間或會造成溝通隔閡。

過好日子 做個好人

人生不是一對是非題,沒有對與錯,每個人每個家庭可以自行作答,甚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答案,都是無可厚非的。「說好香港故事囉」也覺得,傳承不用太過於刻意,只要每個異鄉港人都「好好生活、做好自己」,就已經起到傳承嘅效果。

例如,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都是最自然的,例如每年中秋玩燈籠食月餅,一家人做冬食飯,自己在家炮製港式奶茶、焗蛋撻之類,已是圍繞住香港人的語言同生活方式,孩子們自然會從中汲收,不需要太刻意灌輸。

其次是,若從汲收歷史教訓、獲取智識的角度,多年以來,就算是外國人也有不少李小龍張國榮周星馳的影迷,或有人又從李嘉誠身上,獲得做生意營商的啟發?如果連外國人也懂得欣賞香港文化好的一面,更何況我們自己香港人?

香港過去各種嘅奇蹟及成就,肯定包含了香港的精神同智慧,只要將這些優點保留,在生活上好好運用及呈現就是了!

只要相信香港不只是一個物理上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一種精神、一種思維以及文化,那麼它就不會因所謂的離散而減弱,甚至可能會愈來愈強大!好比日本文化的職人精神、對於完美的不懈追求,亦以日本文化的品牌,在世界不同地方發光發亮。

從前倪匡不是寫過,要毁滅一個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災,也可以是人禍,人禍不一定是戰爭⋯⋯不必摧毁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

那麼倒轉過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繼續下去,發揚光大並開支散葉,那豈不是到那裡都有可能見到生生不息的香港?

Share 說好香港故事囉 😎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