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外交部解密文件顯示,時任太古主席的施雅迪(Adrian Swire)致信外相韓達德 (Douglas Hurd)披露內情,原來為了確保97後利益,太古把港英政府蒙在鼓裡,與當時港澳辦主任魯平磋商(當時總理李鵬、副總理朱鎔基也有參與),逼使匯豐主席浦偉士(William Purves)出售手上10%的股權予國航、中旅社。
這個悔不當初的故事要從頭說起。自1946年成立後,國泰憑着太古的英資背景,獲得港英政府的眷顧,享有航空專利權而茁壯成長。1984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太古對97年後能否確保國泰的利益感到焦慮。事實上,當時中國政府的確不願意國泰獨霸香港的天空,曹光彪、霍英東、李嘉誠、安子介、包玉剛等31名港澳華商接下國家任務,由中國銀行、華潤集團等中資機構出資,成立港龍航空,與國泰分庭抗禮。
航空公司是主權的象徵。國泰為保97年後不會失去航權,從八十年代起就向大陸輸誠,向中資投懷送抱買政治保險。八十年代初,國泰由太古持有70%,匯豐則持有餘下的30%。為了逐漸洗脫英資的色彩,1986年國泰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當時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和黃,以及利氏家族的希慎都獲配售2.5%。
不過,太古始終認為需要直接引入中資作為護身符。1987年2月,太古集團與匯豐銀行以23億港元向香港中信集團出售12.5%國泰航空股權,中信成為國泰第三大股東,有紅色資本家之稱的榮智健以及另一位中信高層,獲准加入國泰董事局。香港中信母公司中信集團由鄧小平欽點成立,屬國務院的部級企業,國泰從此走上染紅之路。
泊了中信的碼頭,國泰覺得買的保險仍不足夠,突然在1992年7月13日宣佈將匯豐餘下擁有的10%股份,其中5%售予中國民航總局旗下的國航,另外5%售予中旅社,兩家公司的主席被邀請進入國泰董事局。加上1987年中信泰富已持有的12.5%股權,中資陣營持股量升至22.5%,太古持有51.85%,其餘為公眾持股。
當時引入國航、中旅被視為三方皆贏的方案,表面上退場的匯豐也賺得盤滿砵滿,10%的股份每股作價11.80港元,套現33.9億,匯豐帳面賺了差不多31.6億。
在新聞公佈中,浦偉士輕描淡寫地指出:「航空業對於匯豐這一金融集團不是主業,對於被洽購作出正面回應是恰當的。」但解密文件卻顯示…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說好香港故事囉 😎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