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於 2015 年拆除的「同德押」,早喺1931年至1934年間興建,之後由香港早期嘅知名華商李右泉同高可寧接手。「同德押」喺香港島最後一個轉角位嘅弧型戰前騎樓,喺全港非常罕有,值得保育。
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嘅項目主任吳韻怡曾經翻查土地登記冊,發現喺1938年之前,當時嘅「當舖大王」李右泉已經租低呢個地方經營咗3年。1948年嘅香港年鑑都有記載同德押嘅電話號碼。
自1947年開始,「同德押」嘅經營權由高可寧創立嘅德成置業有限公司掌控。當時高可寧喺港澳擁有好多以「德」字開頭嘅當鋪,包括澳門嘅德生同德成,以及香港嘅德榮與同德。佢手下嘅大總管叫邱禮,而當年「同德押」正門嘅招牌就寫住「東主邱禮」。
五十年代嘅香港,有人講「當鋪多過米鋪」。但同德押就唔係專做平民生意嘅當鋪,佢以高價典當貴重物品而聞名;據講係全港九間當鋪中營業額最高嘅之一。佢嘅客戶主要係中上階層:金飾、玉器、鑽飾、手錶、金筆係主要嘅貨品,粗重嘅物品例如棉被就唔會收。好多大客會特地嚟呢度典當嘢。
同德押位置好有優勢:喺電車同巴士都到嘅大街,而且係轉角位,正門朝電車路,係入口,側門朝馬師道,係出口,可以避免當客出入撞到面對面,後來先將正門搬去369號,取消側門。
當年好多偷來嘅「贓物」,特別係金飾、手錶、金筆,經常會被典當換現金。當貨主報警之後,警方一定會將失物清單描述並通知當鋪,如果發現相關物品就即刻報警捉人。
作為檔舖朝奉(又稱「二叔公」,負責跟客人面議的職員)責任就特別重。朝奉要經常留意,同埋要懂得同典當有嫌疑嘅賊贓者周旋,一邊報警,一邊拖延時間等警探到場拘捕。有人曾批評當鋪嘅櫃枱好高,其實都係為咗自衛。
最傳統舊式嘅當鋪整座就好似一坐碉樓,樓下做生意,樓上存貨同住人,甚至有守望台,亦有自衛嘅武器對付土匪。但呢種建築喺香港早就冇咗,同德押係戰後嘅風格,部份已經西化改進,但經營上仲保留住少少傳統。
按舊日當鋪嘅編制,同德押經常有七、八位員工:前線係兩名朝奉,半坐半立同客仔議價,或者喺內堂招呼大客,生意好嘅時候難得坐低休息,生意較清淡嘅時候可以讓一位員工出去辦啲私事。
後面嘅長枱坐緊兩個人,一個寫當票入賬部,一個查票編號。內堂有兩至三名負責整理抵押物、包好、歸檔、上架,如果有人要贖物嘅話,就持當票上樓去找出物品。通常呢個工作由年輕力壯嘅年輕人負責,但係薪水最低。佢地穿住膠拖鞋係木樓梯間急速上下,行內稱為「追貓」。另外仲有負責煮兩餐嘅「伙頭軍」,除咗買菜煮飯之外,仲要做其他粗重嘅工作。
同德押每日營業十個鐘,全年無休,冇法定假期,只喺大年初一放假一日。由於每個崗位至少要有兩個人擔當,所以有唔成文嘅輪班制:食飯分頭圍尾圍,輪流進食,亦輪流休息;員工有急事嘅時候可以向上級請假半日,但係全店一定要維持十個鐘無間斷嘅服務。
店內寬敞,地下係辦公地方外還有客廳,用嚟招呼大客。有飯廳俾員工食飯,後院有天井同廚房,店內有樓梯直通存放抵押物品嘅閣樓、二、三樓。閣樓一邊設有專門存放貴重物品嘅深鎖大閘同夾萬,二、三樓則存放普通抵押物品。
細看同德押的舊照,可以見到每層連接簷下方都有花紋同埋細細嘅柱頭裝飾,係建築上特別嘅地方。從五十年代灣仔街嘅相片可以睇到,呢個區域全部都係四層高嘅樓房,地下係商舖,用嚟行人嘅行道,俗稱騎樓底。同德押位於軒尼詩道轉入馬師道嘅轉角位置,每層都有特大轉彎嘅「走馬騎樓」(形容佢嘅寬同埋長足夠行馬行)。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因為呢個物業係用作當舖,為咗喺宣傳上有所作用,外牆掛滿當舖嘅招牌,成為當舖唐樓嘅最大特色。「同德大押嘅外型同建築風格同雷生春好相似,係典型廿世紀三十年代嘅建築,喺外牆上隱約可以見到當時最流行嘅藝術裝飾主義裝飾。」
同德押的存在,恰如灣仔的地標,再加上旁邊富德樓,一舊一新,見盡香港的滄桑變遷。當押行業或許曾被視為剝削的象徵,所謂「九出十三歸」:票面當值十元只給九元,另加三元利息,贖回時要給十三元;
但其實已包含四個月的利息,即每月只收利息一元,比起「大耳窿」就並不過份。當鋪因此是一刀兩面:既乘人之危亦濟人之急。其後政府已將利息統一為月息約三、四厘之間,更為合理。老一代的人出現經濟困難的時候,總會找附近當鋪「二叔公」幫忙。
「有當有贖,上等之人」精辟地說明了香港人的精神面貌。昔日有人甚至善用當鋪寄存衣物,以解決儲存空間不足問題,盡見香港人的靈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