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舞臺的故事
昔日利舞臺,如今已變身為利舞臺廣場,今日年輕人提及利舞臺,可能會記得無印良品、UNIQLO等商店,對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印記不得而知。曾多次在利舞臺演出的汪明荃感嘆利舞臺「可以(轉型)做得好一點」,話語間充滿無奈與惋惜。
上世紀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1923年以320萬元天價,購入銅鑼灣地皮,最初本想用來建大型的鴉片廠,不過政府宣布1927年禁煙,於是佢改為投資地產項目,為日後奠下基礎。
由於利希慎嘅媽媽鍾意睇大戲,以前香港主要嘅戲院有太平戲院、高陞戲院、新新戲院及普慶戲院都遠離銅鑼灣,而首映多數位於太平戲院,所以利希慎決意興建利舞臺,以方便佢媽媽睇戲。
利希慎興建利舞臺,特登搵咗法國設計師策劃,外牆鋪上大理石,特別嘅係正門頂部有一座細塔,塔上建有圓頂,使利舞臺睇落好西式。至於中式嘅設計,多數係用喺構件上嘅裝飾,例如塔上嘅圓頂有九條金龍裝飾,象徵王者嘅風範。
內部舞台有三層觀眾座位,總共有1200個座位,頂層有丹鳳朝陽,象徵賢才匯聚;底層就有二龍爭珠嘅雕刻。舞台方面可以360度旋轉,更可以自動轉換佈景,係當年全港唯一擁有呢個裝備嘅戲院。
利舞臺1925年落成、1927年啟業,由中國首位電影皇后胡蝶剪綵開幕。首場粵劇由關德興的新大陸粵劇團演出。利舞臺戲院落成後初期,香港電車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利舞臺載客到石塘咀。
20年代以後,能夠到利舞臺睇大戲,算係富豪顯露身份嘅文化活動。到了1957年,任劍輝同白雪仙嘅仙鳳鳴劇團、新馬師曾、紅線女、薛覺先都係台上常客。70年代以前,香港只有大會堂同利舞臺呢兩個大型表演場地,前者多舉辦古典藝術節目,後者就多上演粵劇折子戲。
值得一提是,利舞臺作為曾經的「大戲棚」,更見證了粵劇大師唐滌生生命中的最後一刻。1959年9月14日晚上,仙鳳鳴劇團上演唐滌生編寫的力作《再世紅梅記》,豈料唐滌生昏倒於觀眾席,送院搶救無效,延至凌晨辭世。
那些年只有利舞臺至能睇到外國歌星演出,例如華星於73年請來樂隊 Santana 表演,仲有 Andy Williams、Sammi Davis 等;1975年歐陽菲菲從日本帶嚟18人樂隊,創下台灣歌手係利舞臺連開三場演唱會嘅紀錄。
羅文係首位利舞臺開騷嘅香港歌手,佢亦喺1991年利舞臺拆嘅前夕,舉行咗「再見利舞臺」慈善演唱會,整晚嘅門票收入都捐俾保良局作慈善用途。同一時期嘅鄧麗君,亦於1976至1981年間,五次喺利舞臺開騷,1981年更創下連續九場演唱會紀錄。到咗 1982年,梅艷芳亦喺利舞臺贏咗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嘅冠軍,從此一夜成名。
除咗劇作和演唱會,利舞臺最大嘅活動可以話係香港小姐選舉。自1973年開始,一共舉辦咗九屆,直到1982年先由紅館接辦,肥姐沈殿霞就可以話係利舞臺嘅「御用司儀」。
除此之外,利舞臺更會放映西方電影,例如利舞臺嘅首套上映嘅西片,就係查理卓別靈嘅《大獨裁者》,諷刺歐洲軸心國嘅法西斯主義。而最後一套上映嘅片就係阿諾舒華辛力加嘅《未來戰士續集》。
然而,紅館1983年啟用,能夠容納過萬人嘅大舞台,逐漸取代利舞臺、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同九龍塘大專會堂等,成為演唱會同其他大型表演嘅首選,到利舞臺表演同睇戲嘅人就愈嚟愈少。
與此同時,由於地產市道暢旺,利氏家族1991年決定拆除利舞臺並改建商場。1991年3月,利氏家族旗下嘅希慎興業以4.5億港元購入利舞臺地皮。同年8月18日,利舞臺正式謝幕。香港歌手羅文同梅艷芳,就曾經在拆卸前舉行告別利舞臺嘅演唱會。
就這樣,一個曾經的「造星搖籃」變成銅鑼灣購物區嘅一部分,令人感嘆不已。而家利舞臺商場剩返當年一副對聯:「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舞徵詔護滿台簫管奏鈞天」,據說出自皇仁書院中文教師李精一手筆,當年更是利舞臺舉行對聯比賽冠軍。
記憶中的利舞臺,雖已在時間洪流中消逝,昔日的輝煌,仍刻在舊一代香港人的心中。香港原本就是一個融匯多元文化的城市,我們應該為下一代保存更多的文化遺產,讓他們能在繁華的都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