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英國人登陸香港島不久後,就在中西區展開首個填海工程,將灣仔的海岸線擴展到莊士敦道。
利東街就是位於這兩條街道之間填海所得的土地上。最早的記載顯示,這條街於1867年成為洋行N. Mody & Co.名下的財產。到了1918年,利氏家族以利希慎夫人的名義購得了這條街,並將其命名為利東街。
最初,利東街被稱為裁縫街,街上有十多個裁縫店。由於當時的譚臣道和謝斐道是紅燈區,這些裁縫店主要為做廉價旗袍的『撈女』提供服務,不同的款式代表著不同的價格。後來到了60年代末期,黃業減少了,裁縫店也相應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印刷廠。
一位利東街的老街坊在面臨拆遷前接受訪問時說道:「早期從事印刷業需要許可證,所有印刷機器都需要註冊,搬遷時,還需要向警務處申請行街許可證,管制非常嚴格,主要是為了防止印假銀紙和假郵票。一個商店面,常常同時有四、五家印刷廠在經營。直到大約1974年,這些許可證才被取消。」
他續說:「利東街起初主要是從事柯式印刷的廠家,大約有八、九家。後來經過幾次租賃之後,這些廠家減少了一些,而另一種印刷行業填補了空缺,那就是印請帖。他們主要做燙金,和我們使用的油墨有一些不同,但也屬於印刷範疇。到了1985年左右,這條街開始被稱為囍帖街。」
這位名為陳炎章的老街坊的印刷公司,最終在2006年8月結束營業,其時店鋪的門上留下了以下四行詩句:
慘淡經營廿五秋
守得雲開見日頭
忽來一紙逼遷令
多年心血付東流
話說回頭,80年代中期,隨住裁縫店、印刷店自然流失,利東街嘅印刷業亦發生咗啲變化,變成咗香港人熟悉、甚至海外聞名嘅囍帖街。
最早年的喜帖,其實只有一張紅紙,由老人家用毛筆寫上邊年邊月誰人婚宴結婚,後來隨住經濟發展,市民要求愈來愈高,出現咗更多唔同種類嘅喜帖,包括有人引入了西式喜帖。
至於喜帖的印製技術,亦由最初用黃墨,再掃上金粉嘅「掃金印刷」,到用金墨直接印上去嘅「印金」,然後後來一度最先進的西德印刷機燙金印刷。到了近年(搬遷出囍帖街後) Laser Cut,以雷射切割做精細圖案雕刻,仲可以加上水晶、流蘇、蕾絲、蝴蝶結等裝飾,甚至可以變成豪華禮盒。
有趣嘅係,根據老街坊嘅回憶,雖然有講「同行如敵國」,但囍帖街嘅商戶之間卻互相依存,街坊之間嘅和睦,在其他街區係少見。呢種同行聚集嘅經營模式,對小規模經營者嚟講特別重要,也跟利東街嘅印刷業、喜帖業發展有密切關係。
電影《神經俠侶》,正正係描寫呢種舊區街坊獨有嘅人情味:失瘋嘅成哥(吳鎮宇)目睹愛人被劫,將劫匪嘅相貌拿去利東街嘅印刷舖印製通緝令,然後順手貼上去。師姐藍妹(容祖兒)同陳Sir(陳奕迅)出言制止,反而被教訓。巡警同瘋子癲埋一齊的情節,正係舊區街坊獨有嘅人情味。
當年利東街嘅建築,除咗面向莊士敦道同皇后大道東嘅幾棟高樓外,全部都係1950年代至1960年代嘅唐樓;整齊劃一,而且天台彼此相通。而喺地下嘅印刷店,善用咗唐樓嘅特點,發展出廠店合一嘅一站式銷售服務。店舖嘅外半部係陳列室同接待及銷售處,內半部就係印刷嘅廠房。
然而千禧年後,特區政府決意重建利東街,項目最終由信和置業及合和實業合作奪標。
2005年11月5日,政府正式收回利東街的業權,不久之後,大部份樓宇已經重門深鎖,十室九空。而店舖門外亦已貼上了市建局的告示,寫上「此乃市區重建局物業」。同一時空下,仍有市民爭取在重建計劃中保留囍帖街的特色。
2006年,市區重建局向灣仔區議會提交發展藍圖,聲稱採納H15關注組的「啞鈴」重建方案,將樓高20至40層的4座新住宅大樓,如「啞鈴」般分佈在利東街南北兩端入口,避免形成「屏風」效應。
市建局當時計劃把利東街變成100米的購物步行街,街道中央則重建成樓高4層的低座商場建築群,約10萬平方呎的商業樓面將劃分成約100間樓上舖和40間地舖,並聲稱讓不同特色的街舖自由入駐經營,昔日喜帖街的印帖商戶日後可再入標,重返囍帖街經營(但並無保證原租戶有優先權)
市區重建局的方案,和H15關注組提出的啞鈴方案的最大分別,是市區重建局並沒有把關注組重視的「樓換樓,舖換舖」原則納入其中。
經過一輪擾攘多時的收購問題之後,市建局終在2006年10月底一統利東街的所有業權,並於短期內正式「清場」,展開清拆及招標工作。雖然仍有居民仍然堅持繼續反對清拆。
在市建局後來公開資料,就揭曉單喺灣仔利東街嘅「囍匯」項目,錄得88億盈餘。
2013年3月27日,信和置業表示,重建項目命名為「囍滙」(The Avenue),將發展包括4幢住宅,基座設商場部分,命名為「囍歡里」,項目將以中西合璧、新舊交融為發展方向,對灣仔嘅傳統建築特色予以保留。
黃英琦曾經做過前灣仔區議會主席,佢亦批評,「利東街已經被摧毀,喜帖店各散東西,新嘅利東街唔應該用『囍』字主題化,冇文化歷史嘅尊重同埋唔符合倫理。」
2015年,灣仔囍匯商場悄悄改名為「利東街」,以洗走囍帖嘅感覺,發展商當日希望一半租戶同婚嫁相關嘅期望落空,只變成普通商場。即使街名唔變,囍帖已經唔再存在。
利東街的變遷,是香港社區演變的縮影。昔日的囍帖街,人情味濃、熱鬧非凡。回首過去,街坊門都深感無可奈何。有部份利東街老主顧即使搬到屯門、梅窩等偏遠地區,亦會特意回到灣仔舖購物。
變幻原是永恆,城市需要發展,時代需要進步,沒有人會異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東街的所謂重建,並沒有貫徹「保障受影響市民得到合理對待」的原意,扼殺了利東街甚至灣仔舊區的傳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