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故事
博物館只是一個地方、一件容器,多年以來當然留下許多集體回憶、而且能夠帶來便利,但相比之下,比起博物舘的物理位置和硬件空間更重要的,其實是其中的展品,以及展品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自開放以來,已成為歷史、藝術及文化交匯的重要地標。館內包含了各種豐富的香港文化元素,例如粵劇、文學、流行音樂以及演藝巨星如李小龍、張國榮展品。
區域市政局籌辦
事實上,文化博物館早於 1991年由港英政府區域市政局通過,耗資超過8億港元興建,2000年12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此外,香港鐵路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都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分館
早於1991年2月,今天已「不存在」的區域市政局,通過發展其轄區內的博物館服務,計劃於沙田大涌橋臨時房屋區位置興建一所博物館。隨後,館址前身的臨屋區於同年8月15日正式清拆,所有居民遷入廣源邨三期。香港文化博物館於 2000 年 12 月 16 日由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開幕禮,並於翌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香港文化博物館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四合院佈局,陳列面積達7,500平方公尺,共設有6個長期展覽廳及6個專題展覽廳、一個可容納400人的劇院。常設展覽包括金庸館、粵劇文物館、趙少昂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以、李小龍展覽以及包含咗張國榮、梅豔芳同羅文等巨星展品嘅「瞧潮香港60+」。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不時有市民向文化博物館捐贈自己的珍藏。例如2009年,一位80多歲老戲迷將其畢生收藏近1000件「任白」文物,全部捐予香港文化博物館,當中絕大多數為五、六十年代物品,包括當年喺利舞臺或普慶戲院派發的帝女花宣傳單張、戲班出售每本3毫子的任白特刊,還有記載陳寶珠拜任劍輝為師的圖文。
探索香港文化精神
2005年,位於中環有八十年歷史的民園麵家,因牌照到期無人繼承而被迫結業之後,麵檔部分物件獲文化博物館青睞,例如自1982年開始使用的鋅鐵木框招牌、當年慶賀喬遷之喜的鏡屏以及用中國數字書寫的麵價餐牌。李建坤受訪表示,慶幸可能被當成垃圾的物品獲視為歷經文物,市民可以在博物館懷念香港文化。
多年以來,除了常設展覽,香港文化博物館亦曾舉辦不少跟香港文化及精神相關嘅限時展覽。例如200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就舉辦了「紅白藍」展覽,宣示由不同設計師特別製成嘅另類「紅白藍」作品,以香港日常生活中常見嘅紅白藍膠袋為媒介,由不同設計師各自探索,除了以紅白藍為創作題目,更重要是各自演繹對「香港精神」的見解。
反映本地眾生相
博物舘在 2007年又曾舉辦「潮─香港時裝設計」,展出包括本地時裝設計師鄧達智97年以曾灶財墨寶為主題的時裝,讓市民有機會欣賞「九龍皇帝」的作品。
即使到了2019年,香港文化博物館依然主辦一些展現本土特色的藝術展,以「合•陶—當代陶瓷藝術展」為例,李慧嫻作為本地陶藝家,其作品經常捕捉到香港嘅眾生相,以陶土細緻地記錄香港嘅精神,油塘港鐵站外哪些「肥嘟嘟小人物」陶瓷雕塑,正是她的作品。
除此之外,居港超過二十年嘅德裔攝影師 Michael Wolf,攝影無數香港樓景,經常在香港各區嘅橫街窄巷度搵到好多有趣嘅攝影題材,例如忙裏偷閒的打工仔、後巷裏的椅仔、清潔工人的地拖、手套等。Michael曾經受訪表示:「後巷係香港獨特嘅文化,反映呢個城市嘅性格。」Wolf 作品亦曾經喺香港文化博物館嘅「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展覽」展出。
香港文化貢獻大
2020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嘅「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其中一個展品焦點就係首套中文字粒「香港字」,呢套1851年由英華書院傳教士馬禮遜研發鑄造嘅字粒,除咗係最早用嚟印《聖經》嘅中文字之外,亦用嚟印刷香港嘅第一份中文報紙《循環日報》、羅存德編撰嘅《英華字典》等。
香港字體設計師許瀚文曾經喺訪問度解釋,喺「香港字」出現之前,中國只有雕版印刷書籍,呢係因為中文字多,亦欠缺製作活字印刷系統嘅技術,開支非常龐大。自從「香港字」出現之後,由於可以以活字印刷印書,中國資訊流通速度增加。「而呢件事嘅起點實際上喺香港,如果睇當時香港嘅歷史地位,呢個既驚人,但亦唔係意外。」
被消失的博物館
2023年尾,香港政府計劃將尖沙咀東部的香港科學館轉變為「國家發展成就館」,同時考慮將最受歡迎的科學館重設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而文化博物館現有的藏品則會被分散至其他博物館。
旅遊文化局局長楊潤雄在與立法會議員的會議中解釋,由於「國家發展和成就專館」與歷史博物館有相關性,所以需要遷走科學館。他亦指出,文化博物館的「定位」目前不太清晰,因此現有的藏品將會分散至其他博物館重新展示,未來也可能置於新成立的「流行文化館」。
歷史學者楊穎宇表示,面對文化博物館的「殺館」行為,文化工作者應多思考如何將文物存於海外,以避免捐予無保育旨意的政府。有梅艷芳粉絲在社交媒體表示,文化博物館曾經讓「被踐踏的梅艷芳文物」找到「歸宿」,對未來是否仍有展出場地感到憂慮。
博物館只是一個地方、一件容器,多年以來當然留下許多集體回憶、而且能夠帶來便利,但相比之下,比起博物舘的物理位置和硬件更重要的,其實是其中的展品,以及展品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
正如倪匡當年曾在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說過,英國遠在南美洲有個褔克蘭群島,如果容許香港人在那邊定居,那裡不出10年自不然就成為另一個香港了!只要香港人重視自己的文化,用心去保存、傳承和發揚,不管身處於世界任何角落,其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活出香港人的精神和核心價值,自不然可以讓世界記住真正的香港。
// 茜中
估計是「其中」或「當中」
沙田文化博物館被逼「退位讓賢」,可惜!珍貴的流行文化寶物如何重見天日?普羅大眾市民如何真實地透過展品懷念其偶像?希望市民視為重要的東西會被重視保存安置,而不是只會被人考慮到不知何時才能有好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