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記者、議員到囚徒 — 毛孟靜的故事
香港首批「47人案」刑滿囚犯中,毛孟靜成為了其中一位重獲自由的人士。經歷四年兩個月的牢獄生活,這位昔日記者、議員終於走出羅湖懲教所,重新投入家人懷抱。
重獲自由當天,她的丈夫Philip Bowring在家中掛上「Welcome Home Mum」的掛飾,表達家人對她的期盼與愛護。毛孟靜曾在獄中寫下「I may be stumbling but not falling」(我可能踉蹌,但不會跌倒),這句話或許最能代表她的一生。
香港土生土長
毛孟靜在聖保祿中學接受教育,這所法國修會學校培養了她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在校期間,她展現出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語言天賦,尤其在語文方面表現突出。她不僅精通中英文,後來更自學法文,展現了驚人的語言天賦。
青少年時期的毛孟靜已展現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她常閱讀各類報章雜誌,對當時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動態保持高度敏感。學生時代,她積極參與辯論比賽和社會服務,培養了出色的公眾演說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1979年,她在加拿大伽爾頓大學取得新聞學士學位,為日後的媒體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海外求學期間,她接觸到更多元的政治思想和西方民主價值觀,擴闊了視野。她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這些經歷豐富了她的國際視野,也讓她對香港的未來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記者生涯初露鋒芒
毛孟靜的記者生涯始於《法新社》和《英文虎報》,展現出她流利的中英文能力。1982年至1985年間,她在無綫新聞任職記者兼主播,以專業素養和銳利觀察力贏得觀眾信任。
這段時期,她曾參與報導多項重大新聞事件,展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專業水準。她的採訪風格直接坦率,不迴避敏感問題,在業界贏得了尊重。作為少數能夠流利使用中英雙語的女記者,她在中英談判的報導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6年,她重返《法新社》擔任駐港記者,期間曾赴京採訪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前途的談判過程。這些經歷讓她對殖民地政府與中國政府的運作方式有了深入了解,也形成了她獨特的政治視角。在採訪過程中,她有機會接觸到夏鼎基、彭定康等港英高官,對比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異,為她日後的政治生涯積累了寶貴經驗。
到1991年,她選擇結束記者生涯,主要原因是希望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然而,她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從未減退。「我自問咁多年來,都係真情對待、同埋真心相信真理,世上有真理呢樣嘢。」毛孟靜曾在2007年一個媒體節目中如此表述她的專業信念。
婚姻與家庭
毛孟靜與資深傳媒人Philip Bowring結為連理,他曾擔任《遠東經濟評論》總編輯,更是一位具有深厚英國背景的紳士——他的家族與第四任港督寶寧同出一脈。
這段婚姻生下兩個兒子,他們在淺水灣的大宅成長,那裏有英式壁爐、古老鋼琴和各式來自英國的傢俱擺設。然而,毛孟靜從不以此自矜,反而保持著典型香港人的務實和本土情懷。
「不是戀不戀英問題,而是這是事實,但我一定不會說多謝鴉片戰爭!」這句話道出她對殖民歷史的客觀評價。
教育與公共服務時期
結束記者生涯後,毛孟靜並未完全脫離公共視野,而是將才能轉向教育與社會服務領域。她獲港台邀請主持《小學校際問答比賽》,以親切生動的主持風格,獲得學生與家長們的喜愛。這段經歷展現了她溝通教育的天賦,也拓展了她在公共領域的影響力。
同時,她在香港多個教育機構擔任顧問,參與了多項教育改革討論,對香港年輕一代的培養表現出深切關懷。她時常在公開場合分享對香港教育的看法,強調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這段時期,毛孟靜也積極參與社區工作,關注弱勢群體權益。她曾為多個非政府組織提供顧問服務,特別關注婦女權益、動物保護等議題。她參與的社區計劃包括推動閱讀風氣、支持本地藝術發展和環保工作等,展現了她對香港社會的多元關懷。
2000年起,她開始於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及新聞系擔任兼職講師,將自己豐富的媒體經驗傳授給新一代傳媒人,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她的課堂充滿啟發性,不僅教授專業技能,更強調新聞道德與社會責任,影響了許多香港年輕記者的專業發展。
從媒體轉向政壇
結束記者生涯後,毛孟靜獲港台邀請主持《小學校際問答比賽》,同時在2000年起於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及新聞系擔任兼職講師。
2005年,資深大律師余若薇邀請她投身政界,最終在2006年成為公民黨創黨成員,正式展開政治生涯。2008年,她首次以公民黨成員身分參選立法會九龍西選區,雖以17,239票落敗,但展現了她在政壇的潛力。
2012年,毛孟靜成功當選立法會議員,並於翌年與范國威成立「香港本土」組織,專注推動「港人優先」議題,包括廢除「雙非」居港權、取消「一簽行」政策等,被外界視為溫和的自決派人士。
立法會生涯
毛孟靜在立法會任期內積極關注本土議題和動物保護等民生問題,表現出她對香港的深刻關懷。2016年,她成功連任立法會議員,並在同年離開公民黨,僅以「香港本土」成員身份出任議員。
2018年7月,她接任民主派會議召集人,展現出作為政治人物的協調能力。2019年3月,她首次與泛民主派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組織遊行,堅定表達反對立場。
「起碼當家作主!」毛孟靜曾經表示,這句簡短有力的話語,道出了她對香港政治未來的期許。
47人案與牢獄生活
2020年7月11日,泛民主派就立法會選舉組織初選,有意尋求連任九龍西選區的毛孟靜參與其中,最終以9,308票得出線。同月31日,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以疫情嚴重為由,引用緊急法,將選舉押後至翌年9月5日。
最終在2021年1月6日,警方拘捕55名參與初選的人士,其中包括毛孟靜在內的47人,於2月28日被正式起訴「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即時還押不准保釋。法庭視她為案件中的「積極參與者」,最終判處50個月(四年兩個月)監禁。
在羅湖懲教所服刑期間,毛孟靜曾寫下「獄中信」,描述她的生活和心境:「六個月下來,感覺一直超現實,但印象不但不模糊,反而尖刻。灰色的窗閘鐵枝,灰色的櫈床地門。」
她在獄中保持積極的心態,甚至為年輕獄友開設英文班,重溫法文,展示出她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情理兼備的媒體人
2025年4月29日,毛孟靜刑滿獲釋,清晨五時許由警方私家車接走。她的丈夫Philip Bowring證實,毛孟靜已回到家中,心情平靜,需要休息。
未來計劃方面,Philip Bowring表示,他們會在香港留一段時間,重新適應生活,之後或會到英國探望孫兒。當問及妻子此刻的想法時,他只說「言之尚早」,表明他們需要時間調整。
回顧毛孟靜的一生,無論是作為記者、教師還是議員,她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2013年某次接受報章訪問,著她對比港英時代與回歸後的官員,她曾犀利評論:「以前官員跟記者的關係是,自在而基本上愉快的......現在的官一定耍你,甚至奉旨耍你。」
她對香港的觀察深刻而客觀,不因個人背景或政治立場而盲目支持任何一方。作為一位經歷過重大社會變遷的媒體人和政治人物,毛孟靜以她的專業素養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成為香港社會的重要見證者。
昔日香港 Takeaway
當外在世界風起雲湧,我們仍可選擇內在的穩定。當自由受限,我們仍能在心靈之中自由飛翔。當身陷黑暗,我們可以不以怨懟應對,而以學習、以成長自照。不反應,不是冷漠,而是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回應方式。正如毛孟靜於獄中教授年輕獄友英語般,面對生命的磨難,不是被打敗,而是化苦為燈,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己。
當外在世界風起雲湧,我們仍可選擇內在的穩定。當自由受限,我們仍能在心靈之中自由飛翔。當身陷黑暗,我們可以不以怨懟應對,而以學習、以成長自照。不反應,不是冷漠,而是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回應方式。正如毛孟靜於獄中教授年輕獄友英語般,面對生命的磨難,不是被打敗,而是化苦為燈,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己。
👆不折不扣的底氣…喎想起喎的Ra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