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至60年代,很多人從大陸嚟到香港定居,其中不缺少上海、浙江一帶嘅理髮師傅。佢哋喺香港開設嘅理髮店就叫做上海理髮店。同廣東理髮相比,上海理髮融合咗香港嘅文化,服務更加周到細緻,提供「一站式」服務,洗頭、剪髮、剃鬚、採耳,全部由一位師傅負責。
而且,上海理髮師傅以其精湛的電剷術技能而聞名,尤其擅長剷青(Fade),正是由於他們的技巧,使得「飛髮」這個香港文化詞彙應運而生。
而香港現在仍有一些上海理髮店仍然在營業,但幾乎都是只有男師傅。以前的時候,很多師傅都不會提供女性剪髮的服務,因為女性對髮型的要求不同於男性,並不是油頭或剷青,所以即使提供女性剪髮,男客人和女客人仍然會分開坐在不同的區域。
就傳統而言,上海理髮廳只會為客人剪髮和修鬚,不會提供電髮和染髮的服務。此外,上海理髮廳會區分男性和女性客人,另外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在洗頭時,臉部是朝向地面的,這對於去慣 Salon 的客人可能會感到不太適應。
店內理髮櫈最為講究特別:上海理髮店嘅椅子就可以放低,方便為客人剃鬚刮臉,腳踏板亦可以提升。按照傳統習慣,男士洗頭都要坐低來洗,跟現代的 Salon 非常唔一樣。電影《一代宗師》入面白玫瑰理髮廳嘅用具,就係由其中一間現時仲保存好好嘅上海理髮店借出嚟。
在過去,髮型相對簡單,只有三種款式 ── 「大裝」、「西裝」、「游水裝」。第一種叫做「大裝」,就像古天樂那樣,有滴水(髮鬢)和圈耳;第二種是「西裝」,就像我現在的髮型,稍微高點和稍微有點飛青;第三種是「游水裝」,頭頂短(短約一寸),髮尾則飛得比較高。
有資深師傅表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上海理髮店,一直無法應對連鎖店和新派髮型屋的競爭。其中 70 年代開始,Beatles和溫拿的造型風行,男士們紛紛留起長髮,進一步加速了上海理髮店的衰落。
現在,香港的上海理髮店所剩無幾,店面裝潢和內部的各種工具,包括鐵皮風筒、舊式電髮機和傳統剃刀,都保持了數十年不變。然而,過去熱鬧的顧客擁擠景象已經不再出現。
這項香港文化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年輕一代不再對從事理髮師這個職業感興趣,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其他更有前途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理髮師傅逐漸流失,讓這種香港文化的一部分逐漸淡出了視線。
然而,我們不應該就此放棄。這些上海理髮師們所掌握的技能和經驗寶貴無比,他們的存在對於保存和傳承這項香港文化至關重要。或許,我們可以通過舉辦工作坊、職業培訓等方式來吸引年輕人投身於這個行業,讓這項文化得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