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40年代灣仔,有一條好古老嘅石水渠,而家已經變成熱門旅遊景點「藍屋」。呢座特色濃厚嘅藍色建築,係好唔同於繁忙市區嘅一道風景線。而水渠旁邊嘅北帝廟仲喺度,見證咗歲月嘅變遷。
至於廸龍里(Tik Loong Lane)嘅完成日期,而家已經冇可能考究到。不過據資料顯示,巷口曾經有一間喺1880年開業嘅林宏隆玻璃廠,可以睇到呢條細巷已經存在咗139年之久。巷內有兩座廟宇,分別係廸龍里12號嘅綏靖伯廟同埋後來再建嘅濟公廟。
喺19世紀末嘅時候,港島中西區都曾經出現過鼠疫;傳言話奉祀濟公可以治病消災,一班灣仔街坊就開始供奉濟公。喺而家嘅皇后大道東附近,以前有一條叫做廸龍里嘅細巷,入面有一座大約建於1847年嘅濟公廟,好啱記錄住當時嘅歷史。
50年代嘅時候,灣仔區遭遇到大規模嘅鼠疫,居民請咗綏靖伯神嚟土地廟上坐鎮,後嚟疫情消退,呢度嘅名字已經被人慢慢遺忘,直到60年代再次迎來濟公活佛,呢座廟就興旺起嚟,所以再次改叫做濟公廟。
當年好多人都會將小朋友帶去「過契」俾濟公,認為濟公能夠教導小朋友說話溫順。完成上契後,他們會要求小朋友捐獻虎頭木門,表示向老虎祈福,以期能夠健康成長。香港作家小思曾經提到,他在灣仔的童年生活中,因為經常生病咳嗽,他的母親曾帶他去拜見濟公求助。
然而,廟宇無法抵擋城市發展的力量,在1980年代被拆除,廟內的神像被遷移到上環孖廟,並於1991年被東華三院安排遷入隔壁的廣福義祠供奉。而建於1847年的三號差館,也在數十年後被拆除。
80年代,灣仔區進行大規模建設,廸龍里因此從地圖上消失,原址則建成了胡忠大廈。這座樓高38層的大廈現在成為社會福利署、教育局、衛生署、通訊事務管理局、知識產權署和香港貿易發展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和機構的辦公場所。
走在今日的皇后大道東,難以想像當年這裡曾經有一條名為「廸龍里」的掘頭小巷,可能只有在重温舊照片的時候,方能夠找一絲昔日記憶,見到昔日麗的呼聲大廈的熱鬧、想起英京大酒家的美饌。
三四十年瞬間流逝,今天濟公坐落於上環廣福義祠,但較多善信前往參拜的,其實是「和合二仙」及「月老」,因為面對香港的經濟結構性轉型,現今女多男少,女性更難覓得伴侶,這無疑是歷史與現代融匯的另一翻景象。時光流轉,城市變遷,舊有的風景或許已經消失,但記憶與故事,終究長存於我們心中。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說好香港故事囉 😎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