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5年7月,香港娛樂圈再次迎來告別時刻。TVB資深綠葉演員吳博君於7月2日晚上病逝,終年69歲。對於這位默默耕耘數十年的小人物離世,很多觀眾都有所共鳴,並感嘆「小人物也有大故事」。
吳博君,一個對大眾來說陌生的名字。維基百科沒有關於他的條目,但見到他的樣子,許多人會記得,曾在多部無綫劇中出現。他常被派演小人物、鹹濕佬、店小二,甚至壞人角色。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一個大浪,這個小人物就給無綫裁走,當年他40歲。然而,真正讓人動容的,是他與漸凍人症抗爭7年的故事,以及在絕望中重燃希望的人生智慧。
小人物的演藝路
吳博君活躍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香港無綫電視,是典型的綠葉演員。他參演過《名劍風流》、《英雄出少年》、《射鵰英雄傳》系列、《義不容情》、《刑事偵緝檔案》系列等經典影視作品,但大多飾演戲份極少的小人物。
他唯一擁有較多戲份的角色,當屬1998年版《鹿鼎記》中的平西王府侍衛楊溢之,這個角色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與劉德華合作時,吳博君在2018年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曾回憶:「佢好百厭,諗番好多回憶,大家好好同事,最記得佢拍《獵鷹》,佢做差人我做賊,佢拉咗我,喺沙田大坑渠打一大輪,成身污糟邋遢,大家一齊返去沖涼,諗起幾過癮,佢冇架子,只係百厭啲。」
2003年,吳博君被TVB裁員,正式告別演藝生涯。






四十歲的人生轉折
1997年金融風暴後,40歲的吳博君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由於不是做主角的命,他銷聲匿跡娛樂圈多年後,沒有人會想起他。為了維生,他轉行做過麵包師傅、紙紮舖、寫字樓清潔等各種工作,由頭做起。
患病前最後一份工作相對輕鬆,在一間公司做清潔雜務,有少少收入又不辛苦,做得幾開心。他在2018年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說:「因為我年紀有番咁上下,公司對我非常之好。」這份工作的老闆後來在他患病時展現出非凡的義氣,每月津貼他五千元費用,為期兩年,令吳博君感動得說:「世間上竟然有咁好嘅人,我真係估唔到。」
遲來的愛情與幸福
61歲的吳博君與太太結婚11年,兩人無子女,住在舊區荔景邨。他們的愛情故事平凡而溫馨,吳博君在2018年受訪時說:「我哋冇仔女,比較遲結婚,我哋睇波嘅時候識。」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平凡幸福。
太太患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在吳博君患病前任職普通文員,月入萬多元。當吳博君確診漸凍人症後,太太毅然辭掉工作,全心全意照顧患病老公。吳博君在2018年接受訪問時感激太太的不離不棄:「我感覺到佢係唔會離開我,佢真係好好,其間咁辛苦撲嚟撲去,一啲怨言都冇。」
這段婚姻真正實踐了結婚誓詞:「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地老天長。」
疾病突襲的絕望深淵
2018年3月16日,吳博君忽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嚇得太太慌打999報警,急送入院。經過一個禮拜的檢查,醫生確診他患了罕見的運動神經細胞疾病(MND),俗稱「漸凍人症」。
醫生告訴他:「你第日會冇力!目前嚟講全世界冇藥醫,慢慢差落去!」這個診斷如晴天霹靂,讓吳博君跌落絕望深淵。
最嚴重時,他完全癱瘓在床上動彈不得,2018年他接受《蘋果日報》專訪時回憶:「大小便都要喺張床,四肢完全郁唔到,頭腦仲好清醒,咁先至痛苦!」他形容當時的心情:「我成個人沉咗落去,好down、好down,跌咗落去絕望裡面,完全冇晒希望,直情等死咁樣。」
在最絕望的時候,吳博君在2018年受訪時坦言曾經想過:「不如死咗去好過,如果一個人去到咁嘅地步,手腳肌肉係咁流失,瘦到好似皮包骨,自己睇到都好絕望。」
奇蹟的康復轉機
住進安老院期間,每月費用要12,000元,朝朝聽隔鄰床的老人家嗌交,負能量很大。然而,就在這個最低潮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艾威太太介紹吳博君服用中藥,神奇的是,兩劑左右就發覺有轉機,可以落到地上行走。他在2018年興奮地說:「行吓行吓越行越好,依家叫做行到下,即係有個進展。」
從完全癱瘓到重新站立,從絕望到重燃希望,吳博君感慨:「依家有少少力,勉強可以揸筷子食飯,大小便、沖涼都仲得,但喺醫院真係一啲都唔得,由醫院到依家再行得番,都係呢一頭半個月事。」
演藝圈的溫暖
患病後的經濟困境讓夫妻倆陷入手停口停的狀況。太太想起演藝人協會,打電話將情況告知,演藝人協會聯絡了麥長青,應承幫助他們。
更令人感動的是,當年訓練班同學紛紛湧出來探望,吳博君在2018年感動地說:「冇聯絡嘅都湧晒出嚟探我,好似魯振順、湯鎮業、劉少君……真係走嚟醫院探我,廿三年冇見過!」
薛凱琪雖然不認識吳博君,但因為擔任演藝人協會委員,私人捐了錢給他。她在2018年說:「只要幫過香港電影界,全部人都係一個家庭嚟,我唔識佢本人,捐咗少少錢畀佢,想佢知道有好多人愛佢。」
劉德華也在捐助名單上,令吳博君在2018年感動得說:「睇到劉德華都有捐,大家都好有心,好多謝佢哋,人情債唔知點還,只能講真係多謝佢哋。」
吳博君在2018年接受訪問時眼紅紅、聲震震地說:「人間真係有情,以前都唔係好覺,依家好覺。我由一個好絕望,變番充滿希望嘅人。」
最後的貢獻
作為天主教徒,吳博君在病發之前已經簽紙,將遺體捐給中文大學做無言老師。這個決定體現了他即使身為小人物,也要為社會作出最後貢獻的大愛精神。
2025年7月2日晚上7:00pm,吳博君在家中安詳離世。他的太太按照他的意願,安排了天主教儀式的告別喪禮。吳太表示:「答應丈夫會好好生活照顧好自己」,並對多年來援助他們的藝人表示感恩:「感恩多年來曾出手援助的藝人們,令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愛。」
昔日香港 Takeaway:人間有愛的香港
吳博君的一生雖然平凡,但他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了昔日香港,那個曾經「人間有愛」,人與人之間互相伸出援手的社會。
從23年未見的同學紛紛湧出探望,到劉德華等大牌藝人的默默捐助;從薛凱琪不認識也願意幫助的溫暖,到前老闆每月五千元津貼的義氣;從艾威夫婦的不離不棄,到演藝人協會的及時援手——這些都展現了昔日香港社會的人情味。
在那個年代,即使是小人物,也能感受到「演藝界是一個家庭」的溫暖。不論你是巨星還是綠葉,不論你成功還是落魄,總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正如薛凱琪所說:「只要幫過香港電影界,全部人都係一個家庭嚟。」
吳博君從絕望到希望的轉折,以及最後將遺體捐贈做無言老師的決定,都體現了那個時代香港人的善良本質。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昔日的香港不僅是一個經濟奇蹟,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