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香港故事囉 😎
說好香港故事囉 😎
🎧 胡鴻烈鍾期榮:一生的教育夢與相伴歲月
1
1
0:00
-13:25

🎧 胡鴻烈鍾期榮:一生的教育夢與相伴歲月

2025年7月27日,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胡鴻烈博士於寓所安詳離世,享嵩壽105歲。
1
1

以電郵免費訂閱,即送昔日香港電子明信片!仲有列印教學,幫你親手將心意寄送親友,馬上訂閱 HKSTORY,一齊傳承我們的文化記憶

這位橫跨一個多世紀的傳奇人物,不僅是香港教育史上的開創者,更是一段近70年相伴歲月的見證者。隨著胡博士的離世,一個時代正式落下帷幕,但他與妻子鍾期榮共同譜寫的教育傳奇,將永遠成為香港的珍貴記憶。

回望胡鴻烈的一生,從1920年浙江紹興的書香世家,到成為香港首所私立大學的創辦人,他的故事就像一部跨越世紀的史詩。更難得的是,這部史詩還有一位女主角——鍾期榮,中國首位女法官,兩人攜手走過了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從外交官到大律師

胡鴻烈的名字取自《尚書》,寓意「鴻鵠將至,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這個美好的願望,在他9歲才就學的艱苦童年中就已展現端倪。由於家境清貧,他自幼發奮讀書,連跳3個年級,兩年內完成小學6年課程,在浙江省3萬多名考生中名列前茅。

1942年,胡鴻烈從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在全國高等文官考試中取得外交組第一名的佳績。就在這個人生的高光時刻,他邂逅了全國高等文官考試司法組第一名的鍾期榮。兩個同樣優秀的年輕人,在1945年11月12日於重慶成婚,開始了他們近70年的人生旅程。

1946年,胡鴻烈夫婦赴蘇聯開展外交官生涯,任駐塔什干總領事館隨習領事。然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們的外交官身份變得名存實亡。面對人生的重大轉折,夫婦二人決定到巴黎大學進修,1953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於1955年來到香港開展大律師業務。

有趣的是,胡鴻烈為了保留中華民國國籍,放棄收入較高的事務律師資格,選擇考取訟務律師資格。這個看似「不明智」的選擇,卻體現了他對信念的堅持。執業期間,他處理過許多著名案件,包括震驚香港的歐陽炳強案。

跨越光譜的智慧

1965年,胡鴻烈透過直選成為市政局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政治立場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展現出政治家的智慧。在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風波中,他批評當局的決定;在1967年六七暴動中,他支持對恐怖分子處以極刑;但到了70年代保釣運動時,他又親自為21名被捕學生辯護,全部獲得無罪釋放。

2011年,事隔40年後接受訪問時,胡鴻烈說這件事「比樹仁升格更引以為傲」,因為「如果我不幫那些學生,現在社會少了一批棟樑」。這種超越政治立場的專業操守和人文關懷,正是胡鴻烈人格魅力的體現。

1976年,他獲委任為香港立法局議員。1979年,胡鴻烈受邀到北京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30周年紀念,獲鄧小平接見,成為第一位踏足內地的立法局議員。1983年,他退職立法局議員,不再參與香港政治。

社會改革推手

除了政治參與,胡鴻烈夫婦在社會改革方面也貢獻良多。1957年,他們合撰《香港的婚姻與繼承法》,提出廢除妾制度,成為香港確立一夫一妻制的先聲。1968年,胡鴻烈聯同其他人士發起「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最終在1974年取得成功,迫使港英政府修改語文法例,將中文列為官方語文。

身為以小販事務委員會主席,他還利用「管街」權力,在旺角通菜街開設小販認可區,即今天的「女人街」。在當時經濟不景的情況下,讓低下階層當小販謀生,令經濟迅速得以復甦。他成功爭取港人身份證明(CI)有效期延至10年,恢復港人公民尊嚴。

35年的教育夢

1971年,胡鴻烈與鍾期榮眼見香港只有兩家大學,青年有志深造而失學者眾,決定耗盡積蓄創立樹仁學院。當時鍾期榮辭去浸會學院文學及社會科學院院長職位,胡鴻烈則說:「與其辦幼稚園,不如辦大學!」

創校初期極其艱苦,他們以70萬港元買下跑馬地成和道81號3層高的小洋房做校舍。當時政府不許民辦學校稱為大學,所以創校時名為「香港樹仁書院」。

1978年,政府建議樹仁學院改行「二二一」學制並提供財政資助,但鍾期榮認為將四年學習生活分割為互不關連的三年,恐會降低學術水平。她在一次演講中說:「唯樹仁仍維持四年,可以和海內外世界主流配合,時間充裕,學科全備,較易實現全人教育之目標。」因此婉拒香港政府的財政資助,堅持私人辦學。

1988年,政府要求改為三年制,結果「一分錢政府資助也得不到」。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是正確的,近年政府終於決定全面推行大學四年制。

寶馬山上的億元投資

1978年,政府撥出寶馬山的土地作永久校舍,但地皮峭斜,工程艱鉅。胡鴻烈夫婦投放近一億元,在大斜坡上用了七年時間打下176條地樁,建成12層高的校舍。隨後,他們還興建了圖書館、文康大樓,研究與教學大樓。

校方規定,每年收生1,000人,不擴大規模。胡鴻烈的辦學理想是「以博雅教育弘揚中國文化」。別人疑惑香港有錢佬為何不捐一點經費給樹仁,他當然歡迎外來捐款,但很少人捐錢不講條件的。

86歲夫妻黃昏散步

2006年,胡鴻烈在報刊親自撰文《沖壺普洱:我們心願未了》,文中寫道:「我們年紀大了,兩個同樣86歲的老人家每天黃昏繞著樹仁校舍散步,我只有簡單想望:妻子能像以往一樣完全靠自己走路。」

五年前鍾期榮因為忙於學校事務中風入院,從不能吃飯、走路,校長慢慢地康復過來,現在可以吃普通食物,可以撐著枴杖在別人看護下走路。他們決定從麥當勞道寓所搬到樹仁宿舍居住,樹仁成了妻子的精神治療。

「她每天堅持辦公數小時,聽校務匯報、看報紙、看電視、散步兩次。我們睡得好,因為,我們心裏是快樂的。」胡鴻烈寫道。

「政府若能盡快公佈香港樹仁學院升格為大學當然是好事。若那天真的到來,我會叫太太鍾期榮校長穿起紅色旗袍,我穿黑色西裝、結紅色領呔,11月12日35周年校慶當日,在學校大禮堂與學生及校友一起唱校歌隆重慶祝,還要搞聚餐。」

2006年12月19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批准香港樹仁學院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即日生效,樹仁大學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35年的心願終於達成。

最後的紅玫瑰

2014年3月,鍾期榮校長離世。在柴灣華人永遠墳場的葬禮上,94歲的胡鴻烈即使手腳震顫,仍堅持隨隊護送鍾上山。在親友攙扶下拾級登上愛妻墓地,凝視愛妻靈柩至最後一刻,送上最後一株紅玫瑰。「緊握紅玫瑰的左手禁不住震顫,右手緊緊抓著親友的手,雙眼凝視著愛妻靈柩」,這個畫面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此後11年,胡鴻烈繼續領導樹仁大學發展。如今樹仁大學在QS 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中升至342位,連續五年成為香港私立大學之首。史丹佛大學2023年報告顯示,樹仁大學五名研究人員名列全球被引用最多的科學家首2%,反映該校研究在國際上得到認可。

胡鴻烈與鍾期榮的故事,不僅是一段跨越世紀的人生傳奇,更是香港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他們用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用35年的堅持證明了教育理想的力量。正如林本利曾在評論中所說:「鍾期榮及胡鴻烈二人對教育的全情投入和奉獻,結果得到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認同。」

今天,當我們談論香港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時,不能忘記這對夫婦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不在於規模的大小,而在於對理想的堅持和對學生的關愛。105歲的胡鴻烈安詳離世,但他和鍾期榮共同種下的教育種子,將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繼續生根發芽。

如果咩都唔做,昔日故事真係有可能逐漸消失!下一代或將無法了解歷史文化與真相 😢 馬上訂閱 HKSTORY 一齊守護這份珍貴記憶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