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香港故事囉 😎
說好香港故事囉 😎
🎧 馮淬帆的故事
0:00
-10:20

🎧 馮淬帆的故事

鏡頭前馮淬帆誤用「收縮水」搞到全身痙攣,配合發哥周潤發歌聲,稱得上昔日港產笑片經典的一幕

以電郵免費訂閱,即送昔日香港電子明信片!仲有列印教學,幫你親手將心意寄送親友,馬上訂閱 HKSTORY,一齊傳承我們的文化記憶

馮淬帆,一位廣東出生、後來定居台灣的香港喜劇演員,他於1980年代憑《福星高照》、《最佳損友》等港產笑片走紅,活躍於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後來移居台灣並入籍中華民國,在台定居長達39年。

2025年10月31日深夜,81歲的馮淬帆在台灣林口因病離世。新北市議員蔡淑君在社群平台發文悼念:「他總是那麼有味道的一個人,說話有戲,笑裡有故事。」

廣東仔闖香港

馮淬帆出生於廣東,雖然在香港影壇打滾多年,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在香港住過一段時間,我對香港一點感情都沒有」,他曾在2016年的高雄電影節上直言,「香港我從唸書的時候就很不喜歡,因為香港是殖民地,我的民族性很高」。

這位「民族性很高」的演員,在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卻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之一。《福星高照》、《最佳損友》、《富貴逼人》等港產笑片,幾乎部部賣座,而他那句「金山橙你粒提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香港傳媒稱他為「幽默笑匠」,觀眾愛看他演戲,因為他總能在鏡頭前帶來歡笑。

不喜歡喜劇的喜劇演員

但很少人知道,這位「幽默祖師」其實根本不喜歡喜劇。

「我根本不喜歡喜劇」,馮淬帆曾向傳媒透露,「當年只不過是為了五斗米折腰,都是為了賺錢才會接演笑片」。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矛盾的人生:帶給無數人歡笑的演員,自己卻從不覺得喜劇有什麼好笑。

香港影評人曾評價他「說話有戲、笑裡有故事」,但也有人記得他「以前很惡的」。汪明荃曾回憶,有次在餐廳見到一個洋人小朋友玩砂糖,馮淬帆當場大聲責罵那個孩子。痛恨殖民地、痛恨洋人,這位「民族性很高」的演員,性格中有著不容妥協的原則。

然而同一個人,也可以很慈祥。有朋友拍過他抱著小孩的照片,汪明荃看到後說:「你看他抱着小兒子的模樣多慈祥。」矛盾、複雜,或許正是他的本色。

1986:選擇台灣

1986年,馮淬帆正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從此在台灣定居。這個選擇對他來說,是政治信仰的實踐。

「出國離開,第二天就會開始想念台灣」,他曾這樣表達對台灣的感情,「在全亞洲來講,我真的敢誇口,台灣是最好的」。他喜歡台灣的人情味、人文氣息,「彼此相互尊重有禮貌」。這些特質,在他眼中遠勝香港。

獨居台灣39年,馮淬帆長年租屋住在林口。鄰居表示經常能在街上巧遇這位大明星,他待人親切隨和,經常微笑與人打招呼。但這位曾經在香港影壇呼風喚雨的演員,在台灣過著孤獨的晚年——到最後依然單身,從未結婚。

後來,他甚至因為不滿馬英九政府「傾向本土意識」,從國民黨轉投三民主義的原教旨派系新黨。連馬英九都不夠「純正」,可見他的政治堅持有多極端。



「點解Liza唔認?」

馮淬帆終身未婚,但他有過初戀。那個人是汪明荃。

年輕時的馮淬帆是TVB當家小生,汪明荃剛入行。七年前,他在接受《壹週刊》專訪時直認不諱地承認兩人曾經拍拖,還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Liza當時冇咁『左』嘛」——意思就是,當時汪明荃的政治立場還沒那麼「左」。

但汪明荃卻否認了這段感情。她後來接受訪問時澄清:「不是就說不是,是就說是。那時我是與鄒世孝拍拖。」有人懷疑馮淬帆是否「撬牆腳」,他自己則辯解「唔係有心撬牆腳」。

有人說,汪明荃不願承認,是因為「男右女左」的政治對立。馮淬帆是國民黨、新黨支持者,汪明荃後來做了人大政協。一段青春愛情,最終被政治信仰撕裂。也有人說,汪明荃當時剛與羅家英新婚,「怎好意思承認多出個舊情人?」

無論真相如何,「點解唔認」成了馮淬帆一生的心結。原則性極強、難以釋懷的他,選擇了孤獨。獨居台灣39年,到最後依然單身,從初戀到81歲,從未結婚。

最後的日子

2025年5月,馮淬帆因身體不適住院,一度觀察兩個月。5月30日出院時,他在社群平台發文:「住院整兩個月又三天,一切感覺都已麻木!昨天終於出院了,但不算完全康復,因血氧濃度不足,這段時間還要靠製氧機生活。」

照片中的他明顯消瘦,臉色憔悴,鼻上插著鼻胃管。但他依然保持樂觀,祝福大家「中秋節快樂」,表示會積極配合治療。

面對身體的衰敗,他流露出少見的無奈:「畢竟年紀到了,由不得你,只好認了。」這位一生堅持原則、從不妥協的演員,終於在生命面前低頭。

10月31日深夜,馮淬帆在林口離世。議員蔡淑君在悼念文中寫道:「他最愛蔣公,偏偏選在這一天(蔣公誕辰)離開。我總覺得這樣的安排,像他會做的事~有點頑皮,有點深情,又很『馮淬帆』。」

昔日香港 Takeaway:時代的絕響

馮淬帆離世之後,演藝圈與影迷紛紛哀悼。不少人在網上分享《最佳損友》《五褔星》的電影片段,緬懷那個港產笑片的黃金年代。

諷刺的是,有份創造這些歡笑的主角,自己卻「根本不喜歡喜劇」,只是「為了五斗米折腰」。他帶給一代人歡笑,自己卻孤獨終老。他堅持政治信仰,選擇了台灣,卻也因此失去了香港、失去了更多可能性。

有人說他太過執著、太過原則,但也正是這種不妥協的性格,讓他成為了馮淬帆。他一生痛恨殖民地、痛恨洋人、連馬英九都嫌不夠「純正」,這樣的馮淬帆,活得很「硬」,某程度上來看,也很孤獨。

自從1980年代港片黃金年代之後,很多事情都已經今非昔比。香港電影不再輝煌,那些曾經在大銀幕上帶給我們歡笑的演員,也一個個離去。也許,大家懷念的根本不僅是馮淬帆或「收縮水」的那一幕,而是那個曾經孕育了港產笑片、積累了集體回憶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已。

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而馮淬帆,也隨著時代一起成了絕響。

如果咩都唔做,昔日故事真係有可能逐漸消失!下一代或將無法了解歷史文化與真相 😢 馬上訂閱 HKSTORY 一齊守護這份珍貴記憶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