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訂戶人數突破 1 萬人,推出「90日免費贈閱計劃」,以答謝廣大訂戶的支持。歡迎大家訂閱以收聽聲音版故事、獲取足本的故事內容,永不錯過任何更新!
隨著時間推進,中環卜公碼頭早在香港回歸前消失於中環海岸線,幸而政府在九十年代由於保育意識上升,最後決定在赤柱美利樓附近重建卜公碼頭,彌補這個城市遺憾,成了今天的赤柱卜公碼頭。
前身畢打碼頭
中環卜公碼頭(Blake Pier)本是中環一個渡輪碼頭,得名自香港第十二任總督卜力爵士(香港市花洋紫荊嘅拉丁文Blakeana,正係用嚟紀念鍾情研究植物的卜力)。
卜公碼頭前身名叫畢打碼頭 (Pedder’s Wharf),位於今日畢打街及干諾道中交界之處,由於當年海事總監乃海軍上尉畢打 (Lieutenant William Pedder) ,他死後,碼頭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畢打碼頭是往來九龍和香港的主要航站,也是遊客經常到訪之地。
遮打爵士 (Sir CP Chater)於1887年提出的海旁填海計劃 (Praya Reclamation Scheme),影響了所有沿海的碼頭,畢打碼頭也須向北遷移。新的畢打碼頭設計要預留大鐘樓 (Clock Tower) 的重量,所以要採用最新的鋼結構支架和樁柱。
第一代卜公碼頭
新碼頭於1900年12月29日落成,由第十二任港督卜力主持開幕禮,並正式起名為卜公碼頭。早期卜公碼頭沒有蓋頂,直至1903年政府根據立法局議員嘅要求,加建咗一個臨時草棚。不過,因為冇得到維修,所以1909年政府從英國引入咗一個鋼製篷頂。
當時全球嘅鋼結構工程科技仲係初級階段,整個鋼結構工程嘅設計、生產同裝置都係從英國引入嘅。第一代卜公碼頭為香港第一個使用低碳鋼結構件嘅建築物。卜公碼頭喺1900年至1925年期間,一直係香港總督同其他政要返港島嘅時候使用,同埋用嚟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直到1925年先被新落成嘅皇后碼頭取代。
第一代碼頭於1965年5月13日拆卸,上蓋隨後轉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直至2004年政府有意在赤柱興建旅遊碼頭,九十多歲的卜公碼頭鋼篷上蓋才搬去赤柱。
第二代卜公碼頭
第二代卜公碼頭於1965年5月15日啟用,全長580呎,建築費約200萬港元,其上蓋建有花園,是當時中環少數綠化地帶之一。
這個卜公碼頭亦曾經舉辦過大型表演。在1960年代末期,由於香港經歷了「六七暴動」,港英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民間康樂文化活動,試…
Listen to this episode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說好香港故事囉 😎 to listen to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