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瑤琴的離世,整個香港足球界都深感惋惜。陳瑤琴博士享年103歲,1922年出生的她見證了整個20世紀的變遷。1965年,她創立了香港女子足球總會,被譽為「亞洲女子足球之母」。
在她的帶領下,香港女足從無到有,為整個亞洲女足運動奠定了重要基礎。陳瑤琴提倡的開拓創新精神,受到整個足球界的敬重,並鞏固了她作為「阿姐」的地位。然而,在她離世的2025年,香港女足仍面臨發展困境,這讓人更加懷念她當年的遠見和貢獻。
保守年代的突破
1965年是一個女性地位相對保守的年代,社會對女性參與體育運動仍有諸多限制。然而,陳瑤琴卻在這樣的環境下毅然決定創立香港女子足球總會,為女性爭取在足球領域的平等機會。
香港女子足球總會成立後,陳瑤琴擔任會長一職長達60年,直至離世。她不僅為香港女足建立了完整的組織架構,更積極推動女足運動在亞洲地區的發展,成為當時亞洲女足運動的重要推手。
1970和80年代,陳瑤琴同時經營多支男子甲組球隊,包括流浪、加山及海蜂等知名球會。她「一度同時擁有4間球會,可說是母儀天下」,展現了卓越的商業管理能力。






引領潮流的先驅
陳瑤琴在足球界的貢獻不僅限於女足發展,她更是引入歐洲外援的先驅人物。在當時本地足球界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她敢於嘗試新事物,為香港足球注入國際元素。
談到管理球會的秘訣,陳瑤琴卻輕描淡寫地說自己只是用了一些「基本的商業原則」。她深信只要以誠待人、建立互信,就能在足球界取得成功。
例如,陳瑤琴在管理球會時一直堅持以球員為本的理念。她說:「球員是球會的核心,如果連他們的基本需要都照顧不好,怎麼能期望他們在場上全力以赴?」這種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當時的足球界相當少見。
不設限的格局
陳瑤琴的管理下,她旗下的球會表現都相當出色。然而,她從來不會為球員設定過分嚴苛的目標,反而相信「做好本分,結果自然會來」的哲學。
陳瑤琴在1970年代開始經營球會時,香港足球正值黃金時期。但她從來不因為短期的成功而得意忘形,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她經常對球員說:「贏波固然開心,但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學到什麼。」
2014年,陳瑤琴91歲大壽時,國際足協會長白禮達、亞洲足協副主席張吉龍等重量級人士專程來港祝賀,足見她在國際足球界的崇高地位。去年,她更獲得亞洲足協頒發「終身成就獎」,是對她一生貢獻的最高肯定。
爭議中的反思
儘管年事已高,陳瑤琴對足球的熱忱從未減退。直到近年,「每逢大賽都會見佢老人家睇波,精神仲好好」,這種對足球的純粹熱愛令人動容。
然而,陳瑤琴的長期領導也引來一些質疑聲音。2011年,評論員盧覓雪曾批評「45年過去,女足總已淪為她的私人俱樂部」,質疑長期由一人掌權是否有利於組織發展。面對這些批評,陳瑤琴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
昔日香港 Takeaway:傳奇的人生哲學
陳瑤琴,這位足球界的傳奇人物,不僅是香港女足的創辦人,更是一位擁有遠見和堅持的先驅者。她深信只要保持初心、對足球真誠,就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中找到意義。
她經常告誡後輩:「做足球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項運動的美好。」這種純粹的理念,正是她能夠影響整個亞洲女足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像陳瑤琴常說的:「很多人以為做足球很複雜,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真心對待每一個參與的人,無論是球員、教練還是球迷…… 只要用心去做,足球自然會回報你。」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