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說好香港故事囉😎」一周年,即日起至 2024 年 5 月 20 日,只要成為年費訂戶,即送《鹿鼎記》全集!
温提:本限時優惠名額限送 100 套,先到先得,手快有手慢冇 🎉 🥳
馮祿德過去曾以《不動布娃娃》和《起航,討海號》分別獲得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獎。 此外,他的作品《金池塘》獲得最佳導演提名,《老竇》和《叛艦記》以及《今生》則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多年以前,他已經認為即使香港政府興建了藝術學院之類的硬件,但在推動和資助戲劇和其他藝術形式方面,政策似乎未能充分滿足社會和產業的需求。即使藝發局的資金津貼也只用於支持行政而非真正資助戲劇工作,這讓他對政府的文化政策感到失望。
演藝世家 灣仔長大
馮祿德的父親是商會成員,負責管理香港所有戲院,也就是戲院產業的同儕組織。 因此,馮祿德的父親與許多戲院相關的業內人士關係密切,並且能夠獲得許多免費的電影票。 馮祿德因此有機會觀賞各種西片、香港片、古裝片和現代片。 馮祿德的叔叔,也就是他父親的親兄弟,在戲院負責打字幕工作,那時字幕並非印刷在電影膠片上,而是需要手動輸入。
馮祿德的祖父母則熱衷於觀賞廣東大戲。 馮祿德回憶,他從小就跟著祖父母觀賞粵劇。 他記得最經典的一次是在一場大雨中,由於奶奶的腳不便,他們那次是乘坐人力車前往位於荷里活道的中央戲院。
馮祿德小時候住過灣仔,那裡有一間國民戲院和環球戲院,常放映港產片。 他觀賞了許多由中聯出品的電影,包括張活遊、白燕、吳楚帆等人的作品。 他的電影觀賞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左派和右派的電影、古裝和現代電影,以及早期的美高梅經典西片。 對馮祿德而言,看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鍾情朗誦播音
中學時期,馮祿德對演講表演情有獨鍾。 進入大學後,他參加了香港電台的廣播員招募,開啟了他兼讀大學並從事播音工作的生涯。
馮祿德的第一個節目是《談天說地》,他有機會回應聽眾的來信,解答他們的生活問題。 另一個節目是《失明者園地》,他在這段時間學到了很多技能,包括翻譯和改編外國雜誌文章,以及有效地分配節目時間和安排男女聲對讀。 他對盲人使用的器材和用具也非常熟悉。
這四年的兼職播報經驗不僅豐富了他的演藝生涯,還讓他在控制台詞方面受到獨特的訓練。 雖然他畢業後曾試圖應聘成為電台的正式員工,但不幸地並未成功。
長年從事教育
從1969年到1973年,馮祿德在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任教中國語文科和中史。 他也曾在考評局工作,負責策劃和主持中國語文科的公開考試。 退休後,他在香港教育學院任教。 再退休後,他仍然在教育大學擔任教學實習導師和客座講師。
後來,馮祿德意識到教書其實更適合自己,因為教學自己就像一場表演。相比起播音,教書需要更多表演元素。 課堂上,老師不停在編劇仲係導演,要寫好教案同控制好課堂進度。 同時間,老師相比起演員,也不用擔心收視率壓力。
馮祿德強調,教學係一種表演藝術,佢要求自己喺教學時不依賴書本,而係要令學生專注喺佢嘅表演上。 佢覺得,呢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因為將演戲經驗融入教學當中,馮祿德喺教學領域都展現出咗天賦師。 佢嘅教學方法不止獨特,仲好有感染力,令佢成為學生及同行十分敬重的教育工作者。
伯樂許冠文
馮祿德教書一年後,許冠文找上佢。喺大學畢業前,許冠文已經喺TVB主持「星辰盃校際問答比賽」。後嚟佢同周梁淑儀合作創作咗《雙星報喜》。 周梁淑儀係馮祿德中學時嘅師姐,佢父親經營大華戲院同娛樂戲院,所以亦認識馮祿德嘅父親。 因為知道馮祿德喺學校嘅演出經驗,許冠文想邀請佢參與電視演出,馮祿德就這樣入咗電視台,成為佢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馮祿德回憶起佢嘅第一部戲,同李司棋合作一齊食老鼠斑的趣事。 之後,佢參與咗《成語新解》製作,利用自己的中文專業背景,對傳統成語進行新穎同幽默嘅詮釋。 記得其中一個特別有趣嘅單元《臥薪嘗膽》,用現代幽默嚟演繹傳統故事,令觀眾捧腹大笑。
踏入演藝事業後,馮祿德參與了多個舞台劇的演出,並與劇團、電台和電視台合作,擔任編劇、演員和節目主持等多重角色。
推崇《十二怒漢》
他以《不動布娃娃》和《起航,討海號》分別獲得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獎。 此外,他的作品《金池塘》獲得最佳導演提名,《老竇》和《叛艦記》以及《今生》則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如果要說他最喜歡的劇作,那就非《十二怒漢》莫屬了。 他在大學時期第一次接觸到這部劇本,畢業後還向聯合劇社推薦它。 這部劇本的編寫和題材對他影響深遠,連當年《明報》簡而清專欄也對它給予高度評價,特別是在只有室內場景的情況下,劇本居然能展現出如此張力!
在不同的時期,馮祿德在《十二怒漢》中飾演了多個角色,包括反派角色、十號和三號角色等。 這部劇本的深度和多層次性對他來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劇本,既有緊張刺激的部分,又有溫馨感人的情節,也有思辯講理的內容,真的是一部難得的神劇。
同情後生仔
馮祿德是少數十分同情年輕人的前輩。他曾講過,「讀演藝學院的後生仔,明知這條路不易走,明知不夠有實力的劇團去培育他們,但是他仍然付出青春,在演藝學院讀完出來之後,被逼自己埋班,大膽地自稱藝術總監,但假如是一個成熟的行業,畢業兩年就做總監其實沒有道理!
「結果不少人終其一生營營役役,不外乎是出於對戲劇的熱愛,所以要向這些年輕人致敬!更要向他們的家人致敬!幾多演藝學院畢業生,畢業多年後連成家立室都很難! 」
對文化政策失望
他在多年前已經批評,政府雖然建立了演藝學院等機構,但在推廣和資助戲劇及其他文化藝術形式方面,政策似乎未能充分回應社會和業界的需求。特別是對粵劇和其他戲劇形式的資助和支持不均,使得戲劇界感到在資源分配上存在偏頗。
「每年藝發局的津貼是幫行政的,仲要說錢不會加只有減,但預備津貼的劇團會更多,那意思不是再分薄一點嗎?還說你揾到幾多錢,我才給你多少津貼,如果這班年輕人已識得賺錢,還要靠你嗎?政府是不是沒有責任搞好文化政策?其實這是人民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呀!」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