鰂魚涌一個住宅地盤,最近發現一枚重達1000磅的二戰時期未爆炸彈,經過9小時的拆彈行動後成功拆除,但這起事件卻意外揭開了香港在二戰期間遭受轟炸的血腥歷史。
80年前的致命投擲
浸會大學歷史系主任鄺智文證實,這枚AN-M65型號炸彈來自1945年4月2日美軍對香港的空襲行動。當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0重轟炸機大隊派出24架B-24轟炸機,每架載有6枚1000磅炸彈,總共144枚炸彈投向太古糖廠一帶。
「美軍轟炸機當時由菲律賓到香港執行任務,原定目標為海上船艦,但任務其間沒發現船艦,轟炸機於是分頭行事,其中數架改為攻擊太古糖廠,」鄺智文解釋道。
這次發現的炸彈位於鰂魚涌英皇道983-987A號及濱海街16-94號地盤,總面積44萬平方呎,由恒基地產及太古地產於2023年以63.1億元購得,預計2028年落成新建築。



香港轟炸史的完整圖像
這並非香港首次發現二戰炸彈。2018年沙中線灣仔工地曾3次發現同型號戰時炸彈,而2021年在大潭深山更發現了美軍復仇者式轟炸機殘骸,該機於1945年1月16日美軍「感恩行動」期間墜毀。
鄺智文指出,二戰期間香港經歷了數十次大大小小的空襲,保守估計超過千枚炸彈投進本港範圍。日軍始終有利用香港的海港和工業設備,使香港成為美軍重要攻擊目標。
1944年10月大規模空襲:美軍對香港進行頗大規模的空襲,當時紅磡被炸得頗嚴重,死傷不少。
1945年1月「感恩行動」: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編隊直接駛入南中國海,「由台灣掃日軍嘅船,咩船都炸,掃到越南金蘭灣一帶。當時整個海域,一見到日軍貨輪、運輸船、郵輪、軍艦,全部盡量都炸」,鄺智文解釋。1月15-16日,編隊派出470架次飛機空襲香港,涉及10艘航空母艦。行動中兩架復仇者轟炸機在大潭谷上空相撞墜毀,機上6名成員中僅一人生還但最終在日軍戰俘營死去。
這次空襲成效顯著。鄺智文指出,空襲後香港整隊日本船隊全部沉沒消滅,「日軍此後基本上已放棄香港作為其中一個海運基地,本身已經不太重要,經歷空襲後就完全放棄。自此日軍基本上只用木船進行海運,遠洋船已甚少來港。」
1945年4月2日B-24轟炸機攻擊:針對太古糖廠等工業設施的精準轟炸,投下144枚1000磅炸彈,其中一枚沉睡至今年才被發現。
才子故居藏戰爭遺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塊土地與香港文化史也有深厚淵源。地盤前身為1959至1962年落成的瑞士樓,已故「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作家倪匡曾於1962年以7000元購入其中一個700餘呎單位,後以9000元沽出獲利三成。
專家表示,炸彈未爆的原因可能涉及生產問題或投彈角度未能激發引信。「以全世界來看,二戰時代炸彈約有10%沒即時引爆,在日本及德國等地,亦曾於戰後數十年做工程時炸彈突然爆炸,」鄺智文警告。
這些戰爭遺物提醒我們,今日的繁榮建立在無數犧牲之上,而歷史的真相往往就藏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中,等待被重新發現和銘記。
昔日香港 Takeaway:歷史與現實的交匯
這次炸彈發現讓人重新思考香港的歷史定位。香港從來就不是太平之地,而是曾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城市。無論是鴉片戰爭的炮火、日治時期的淪陷,還是二戰末期密集的轟炸,這片土地都承受過戰爭的創傷。
然而,正是從這些戰火中,香港展現了驚人的韌性。戰後的經濟起飛、成為「東方之珠」的輝煌歲月,都是從幾十年前的廢墟中重生的結果。每一次的重建,都見證了這座城市不屈不撓的精神。
來到今天,香港再次面對不同形式的挑戰──貿易戰的衝擊、經濟格局的變遷、國際關係的複雜變化。但回望歷史,這座城市何嘗沒有過類似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