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說好香港故事囉😎」一周年,即日起至 2024 年 5 月 20 日,只要成為年費訂戶,即送《鹿鼎記》全集!
温提:本限時優惠名額限送 100 套,先到先得,手快有手慢冇 🎉 🥳
在《鹿鼎記》,金庸筆下的韋小寶,跳脫了傳統英雄形象,以普通人的本性和機智,闖出一番事業。香江才子陶傑評述此書時表示,欲於政治世界中求取平衡,當如韋小寶般機靈且包容,方是成功之道。他進一步認為,韋小寶的智慧,同樣適用於後回歸的香港,面對複雜局面時當要如韋小寶般的八面玲瓏、知所進退,方能食四方飯以求存於世。
虛實交錯武俠世界
《鹿鼎記》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名為韋小寶的市井之徒,自幼成長於揚州麗春院。機緣巧合之下,他進入皇宮,結識了康熙皇帝。隨後,他意外加入了高舉反清旗幟的天地會,身份暗藏雙重臥底身分,開啟了一段在朝野間、漢滿文化交匯處,以及國內外各個權勢角力之中的冒險故事。
故事中所描繪的天地會,乃一個民間秘密組織,雖然源自金庸筆下的虛構,但歷史上確有其存在。天地會主要活動在長江以南地區,官方視其為非法組織,因而常被稱為不同名號,如三合會、三點會、雙刀會等,自稱為天地會的分支。內部統稱為洪門,此名取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號,象徵對明朝的懷念之情。
金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巧妙構築了一段虛構小說故事,深深吸引讀者們的注意。他作品中宏大的歷史視野,具有疑幻似真之感。《鹿鼎記》以明清史事為基礎,巧妙延伸虛實交錯的情節,穿越時空,深入探索歷史。其他金庸作品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亦屬此類。
《鹿鼎記》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甚至電腦遊戲。其中,香港觀眾最為熟悉的電視劇應為1984年梁朝偉飾演韋小寶的版本,其次是2000年張衛健主演的《小寶與康熙》。至於電影方面,周星馳主演的兩部《鹿鼎記》可謂經典之作,其次為梁朝偉主演的《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
人性刻劃入骨三分
評論家布魯姆曾譽莎士比亞為「造物主」,若論東方文學巨匠,金庸無疑是其中一位。金庸筆下的角色多姿多彩,對人性的刻畫深深觸動。莎士比亞為例擅長塑造壞人角色,如「李察三世」,透過表現嫉妒、憎恨、身心殘缺以及對權力的貪婪,而金庸的小說亦不遑多讓,出現歐陽鋒和岳不羣此等深刻角色。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看似庸俗無知,但當他面臨抉擇時,卻不乏內心掙扎、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一面。這樣具有人性弱點的小說角色,更貼近現實,引起讀者更深層的共鳴。此外 ,《鹿鼎記》中的洪教主是否影射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這或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鹿鼎記》故事作為最後金庸最後一部作品,總結了他的武俠世界,韋小寶的生存之道,恰如其分的揭示了金庸晚年的處世真諦 —— 尊重個體,膽敢做自己,不被任何清規戒律所束縛,從而無人可敵。這是一種對人性解放的現代新觀念,突破了一切清規戒律,在那個集體主義、國家體制的時代,「個體」在《鹿鼎記》得到了肯定。
其實,人人皆有可能成為韋小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都有可能成為那個改變自己命運,主宰自己人生的「鹿鼎公」。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金庸於1972年完成了《鹿鼎記》,之後便結束了筆下的武俠江湖。他共著有15部備受矚目的武俠小說,其讀者遍佈全球。
後來經過三年籌備,耗資高達1,000萬元的金庸館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成為一座永久性展館。那裡匯聚了逾300件與這位名家金庸有關的珍貴收藏,包括1968年的《笑傲江湖》珍貴手稿,以及保存著初版小說的陳年舊報紙。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香港政府在2024年決定對文化博物館進行「重置」,現有的收藏將分散至其他博物館陳列。金庸館及其珍貴展品將何去何從,目前尚無定論。
金庸作品影響力之大,被譽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其實香港人體驗金庸作品魅力和智慧的最佳方法,除了參觀博物館之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重讀他包括《鹿鼎記》在內的作品,相信在不同的年齡重讀金庸,都會另有一番截然不同的體會和得著!
Share this post